近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了“三周岁”生日,作为功能区之一的秦汉新城始终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三年来,秦汉新城功能区在提升市场活力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深化改革”,打造服务新模式
三年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始终坚持“放管服”改革,率先设立了全省自贸试验区首家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同时,积极探索“一址多照”模式下税务监管改革试点,通过不断探索,逐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市场增速”,实现量变到质变
自贸试验区秦汉新城功能区自挂牌以来,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555家,新增注册资本金274.66亿元。其中,新增企业2085家,新增注册资本金274.15亿元。新增外资企业35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40家。其中,文化旅游类企业703户,医疗健康类企业462户,高端装备制造类企业140户,高新技术类402户。
“产业磁吸”,激发市场新活力
陕西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秦汉新城功能区紧紧把握“人文交流自贸区,一带一路新起点”这一核心定位,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医疗、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积极对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瑞士亚洲商会、意大利工业协会、捷中教育协会、加拿大万锦科技园等国际机构,精准招商20余次。参与厦洽会、国际健康旅游博览会、京交会等各类展会推介10余次。
其中,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恒大文旅城以及绿地自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并进展迅速。
“人文交流自贸区,一带一路新起点”,秦汉新城依托西咸新区自贸、服贸和双创示范基地三大国家试点优势互补,利用现阶段有限的公共办公物业,全力推动“一址多照”试点,积极探索工商税务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企业信用监管联合惩戒,有效的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平台型企业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台搭建”,助力产业集聚
目前,已为企业搭建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语言服务标准化体系及大数据平台、“零工保”云端创客服务平台、“自贸+服贸”双试联动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平台等4个平台,并通过平台建设持续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区域文化旅游、服务贸易等产业发展。
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借助AR等新技术、新平台,构建文物数字化要素模型,生成虚拟文物故事数据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历史故事。目前该平台已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签署了开发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合作协议,汉阳陵地下外葬坑数字展示已经上线。
“一带一路”语言能力标准化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整合翻译“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20多种不同语言,将政、产、学、研各方联合在一起,为沿线国家、境内企业和公民提供语言和大数据信息方面的专业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开设“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海外舆情、商情、科技、工业、旅游等垂直领域大数据频道,并复制推广至青海、新疆地区应用。
“零工保”云端创客服务平台,平台运营11个月,实现创收1500多人,购买服务的企业近100家,交易量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纳税突破320万元人民币。
“自贸+服贸”双试联动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平台,该平台通过系统预警、数据统计和智能分析快速、高效、系统的管理自贸服贸业务,实现对自贸服贸建设进展的自查自评,加快提升三类国家试点工作高水平发展。
“先行先试”,发挥自贸区优势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的要求,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政策为保障、管理为支撑”的原则,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努力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挂牌三年来,累计培育创新案例22个,包含首创性创新举措案例8个,改进型创新举措案例9个,应用型创新举措案例5个,特色优势明显。创新案例占西咸新区创新案例总数的29%,占西咸新区全省复制推广的31%,占西咸新区全国复制推广总数的50%。其中,全国复制推广案例2个,全省复制推广案例3个,全省好的案例案例3个。